Welcome to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re
 

首页
      English
Millwoods Acupuncture Center
102, 2603 Hewes Way
Edmonton AB,   Canada

Phone: (780) 466-8683
www.acupuncture123.ca
































中医流派简介

 

中医也有不同的流派,许多人不知道这一点,许多中医医生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在中医学院所学的中医是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中医精华部分,以至于他们在学校时踌躇满志,觉得中医没有治不了的病,而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三年,又觉得中医没有能治得了的病。就在那时,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是自己没有掌握中医,或以为中医就是不如西医,进而转向使用西医为主而中医为辅甚至压根不再搞中医了,他们从未想到他们被了。

骗人的人就是编写中医教材的那些所谓的中医专家。不管他们是处于自己本身业务能力本来就有限,还是迫于当时政治压力,将中医教材尽量编写得符合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其结果是,东拉西扯,到处拼凑所形成的教材阉割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阳主阴从的思想,疾病是动态的过程需要动态治疗的辨证思维的思想等等。本当是在中医高等院校培养中医高级人才的教材简直就只是个中医普及读物而已。培养出来的中医学院毕业生自己都不相信中医,还谈得上什么对中医发展作出了贡献!汗颜。

举例来说,中医内科学中将疾病划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认为外感病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而内伤病用脏腑,气血津液和经络辨证。这种将伤寒六经辨证排斥在内伤病的辨证施治的作法就已经将学生引到了偏路上。这种作法只能证明这些教材的编写者自己根本就没有学好伤寒论。接下来,他们将咳嗽,心悸,呕吐,泄泻,便秘,头痛,腰痛,眩晕,水肿等都作为了病名。如果他们不承认他们是将这些词作为病名,那在他们眼里就只有外感和内伤两种病了。他们在每个这样的病名下再分不同的证型。比如,在咳嗽项下,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伤肺,痰湿壅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型。在每个证型下,一般介绍一到治疗的两个方剂。如在风寒咳嗽项下举了用三拗汤和止嗽散。这样教育的结果是,遇到病人有咳嗽,学生会查教材看病人的咳嗽属于那个证型,然后按照那个证型后介绍的方子开给病人。

首先,如果病人不符合教材中介绍的任何一个证型,该如何开药?临床上典型病例其实很少,而更多的是不典型病例。

如果病人有咳嗽,又有眩晕,小便不利,口渴,该以那项为主证,如何判断中医的主证,难道说病人最痛苦的症状就是主证吗?

就算是病人的咳嗽恰好属于其中的一种证型,开了药治好了便罢,如果没有效果,下一步该怎么办?

在治疗这个病人的过程中,所强调的八纲辨证中的阴阳概念在治疗诊断和治疗中是怎样体现的?似乎教材编写者到此一头就扎进了脏腑气血辨证,而将阴阳辨证丢到一边,成为纯理论的东西了。

这就是我们的中医教材。

我们现在强调中医也有流派,就是要提醒中医界,中医有流派,有流派不是坏事,而中医学院毕业生和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医医生们即不属那个流,也不属于那个派,也就是说根本就算不上任何流和派,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万金油,什么都是可其实什么都不是的那种流派

中医的流派就如同绘画界有流派,戏曲界有流派,餐饮界有流派等等,有历史地理人文等等原因。一个流派能从历史中传承下来,就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任意一行有众多的流派,可以说还没有那一个流派是那一行的最高存在形式,也表明该行的人们思维活跃而不保守,该行的生命力还很强。

那么,中医有那些主要的流派呢?

(1) 伤寒派。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 而问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流派。张仲景介绍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的医术之提高极大程度上得益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2) 脾胃派。该派由李东恒创立。也叫作补土派。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3) 滋阴派。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寒凉派。由刘完素 (刘河间) 为主。 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研究五运六气,为寒凉派的创始人。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并喜用,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5) 温补派。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丸即肾气丸。《金匮要略》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炼成蜜丸补火,六味丸补水的办法,认为能独得其妙,并在以上方剂的基础上,化裁出左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炼成蜜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名方,以作治疗命门()元阴和无阳衰微的主方。

(6) 温病学派。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所谓轻灵之药。畏麻黄,附子,大黄,干姜,硫磺等如畏虎。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7)。火神派。该派脱胎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现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8) 学院派。老实说,根本就没有个学院派。这里仅指的是那些按照中医教材所学的中医知识行医的医生。这个派没有领头人,对中医理论发展上的贡献,没有扎扎实实让人能服气的临床疗效,没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辈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如果没有官方的持续支持将现在的中医教材持续使用下去,这个派立刻就会消失。这个派学到的是来源于以上各个派别的皮毛而非其实质性的医学能力。所以学院派的学生毕业三年会觉得中医治不了病而想转行者比比皆是。

中医流派的出现和其地域环境,当时的疾病流行状况等有关,所以每一个流派在它所出现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必然是对于治疗当时所流行的疾病有特殊的贡献,能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对当时所流行的疾病的治愈能力较高,所以会从者众,实践者众而形成一个流派。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就中医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如果将所有的疾病种类算在一起,也将疾病的治愈率算在一起,伤寒派,火神派无疑是最值得推荐的。如果一个医生注重学院派的所谓八纲五行脏腑三焦辨证一辈子而成为一个中医的高年资大夫的话,那他注重伤寒六经阴阳药证辨证一辈子就会是因出众的临床疗效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方名医。